近日乐天盈配资,2025年黄石街“百千万校地通”行动暑期实践迎来收官——2场“非遗”主题手作课堂在白云区黄石街江夏文化传承基地接连开讲。在高校志愿者带领下,辖内约30名儿童沉浸式体验竹扇、绣球、中国结等传统手工制作,为两个月的暑期生活画上生动句号。
“我做的小竹扇摇起来好凉快呀!原来编竹扇的竹条要先泡软,弯折起来才顺顺的,竹扇这非遗技艺真的好神奇。”刚完成作品的三年级李同学摇着竹扇兴奋地说。为期两天的活动中,广东外语外贸大学“兴农耕播”突击队的5位学生志愿者化身“非遗”讲师,既向孩子们讲解相关技艺的历史演变,又手把手指导竹条炮制、图案绘制、丝线编织、卡纸裁剪等操作。两场活动不仅让孩子们亲身体验“非遗”文化魅力,更在其心中播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,厚植文化认同。
据悉,上述活动是黄石街“百千万校地通”行动的缩影。自2025年5月起,黄石街紧扣团区委“百千万工程”突击队行动部署要求,以“镇街出题、学校揭榜”的校地合作模式,与11支高校志愿团队结对开展社会实践。这些团队源自市内9所高校,包括广东外语外贸大学、广州中医学院、广东财经大学、广州大学、广州金融学院、广州市航海学院、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等。行动开展以来,各志愿团队围绕“服务社区居民儿童”“村落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”两大核心,开展微课堂进社区、健康服务进社区、历史文化田野调查等主题活动。
中国木版年画活动——广州航海学院非遗文化协会
串珠和手绘扇子制作——广东财经大学“榕荫拾文”实践团
具体来看乐天盈配资,“非遗”文化传承课让青少年感受传统技艺之美;暑假作业辅导、英语小课堂、科学知识科普课为孩子们补上“假期功课”;村落历史文化调研团队深入社区走访,形成详实调研报告;中医药文化宣传体验活动中,志愿者用通俗语言普及中医养生知识,传授健身功法。
小红军石膏娃娃彩绘——广州城市职业学院“穗苗友伴”突击队
通草画创意书签——广东外语外贸大学“云山子衿”突击队
粤剧脸谱制作——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遇见岭南突击队
小小记账员——广州城市职业学院“穗苗友伴”突击队
截至8月底,各高校团队累计开展活动29场,服务近400人次,同时孵化出村落宣传画册、社区IP设计等文创成果乐天盈配资,切实将高校专业优势转化为服务街道高质量发展的动力,助力“百千万工程”在基层落地见效。
江夏历史文化宣传画册——广东财经大学榕荫拾文实践团
近年来,除高校结对共建外,黄石街团工委还积极探索青年发展型城市街区建设:在街党工委支持下整合辖区资源,先后打造全民发展活动中心、江夏文化传承基地、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汇聚区创新中心等青年阵地与公共空间,满足青年休闲娱乐、体育运动、学习进修等需求;同时培育青年志愿者队伍,孵化“全民八段锦”“爱+屋”公益托管、微课堂进社区、“河小青”巡河护河等品牌项目,引导青年深入社区、服务群众、参与绿美建设。此外,在街团工委及志愿驿站号召下,130余名志愿者报名加入全运会江夏志愿服务站,为赛事与观众服务提供支撑。
青少年趣味课堂——广东外语外贸大学“译乡人”突击队
英语与科学小实验——广州大学“迎革励旭”突击队
江夏社区口述历史——广州大学春秋学社“史脉千乡”实践团
全民八段锦——广州中医药大学
下一步,黄石街将继续落实团区委工作要求,深化校地协同机制:一方面,持续挖掘辖区在岭南特色产业赋能、社区公共服务优化、文化资源活化等领域的需求,丰富“百千万校地通”项目内容,力争打造更多特色服务品牌;另一方面,加强与高校团队长期结对,推动村落历史调研报告、社区IP等成果转化应用,让高校科研与人才资源持续为街道注入活力,引导更多青年学子投身“百千万工程”,共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青年发展型城市街区。
撰文:李嘉益 郑智勇
图片:受访者提供
【作者】 李嘉益
【来源】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+客户端
蚂蚁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